在中国,除了老弱幼孕以外,还有一个备受保护的人群:高!考!生!
一部电视剧的热播让高考家庭的“真实面目”浮出水面,小编一口气看完49集,总结出了八个字:
中国的父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地精打细算过日子,给娃陪读的时候却个个都像“富豪”,一掷千金,生怕钱花少了就亏待了孩子,有的甚至学习“孟母三迁”,不惜放弃舒服的大房子,租(买)起学校旁边小房子。
用电视剧里的话说:这不叫租房,这叫抢占教育资源!
除了抢破头的学区房,陪读父母付出的情感成本也是高的离谱。
就拿小编的表姐来说吧。为了陪孩子高考,去年年底她辞了职,全心全意的陪孩子奋战最后200天。
早上五点准时起来给孩子煲汤做饭,变着花样地学习各种营养餐;中午午休,为了让孩子多休息一会,早早就等在教室外面送午饭,吃完了还会来拿饭盒;晚自习前准时给孩子送晚餐和牛奶。
这样一日三餐的“送饭”生活持续了1个月,她孩子彻底受不了了,直接摊牌:你再送,我就不上学了!同学们都笑话我是个没断奶的孩子!
像小编表姐这样因为“曾经陪伴的太少,所以在高三拼命弥补”的中国式父母不在少数,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别说孩子,大人听了都倍感窒息.....
高考很重要,但它也不过是孩子人生中重要时刻的某一部分而已,未来,孩子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甚至离开家出去闯荡,家长又能寸步不离到何时呢?
那么,面对孩子,面对高考,做家长的应该如何摆正心态呢?
NO.1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陪伴而不是陪读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条件。我们不能因为曾经做的不够好,就在某一时刻拼命弥补,想“一口吃个胖子”,而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就充分地关心他们,给他们信心和爱!
NO.2陪读不是监督和约束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和后盾
电视剧里英子的妈妈在孩子的房间里装了可“监视”的内置玻璃窗和隔音墙,看似是监督,实则说是“家庭版监狱”也不为过。
在中国,一句“父母都是为了你好”涵盖了太多的情绪,父母以为是“爱”,孩子却以为是“你们只是在乎我的成绩”。
陪读的最终目的是给孩子鼓励和勇气,让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都在”,所以父母一定要先放下自己的压力,轻松面对,孩子才能得到正确的鼓励和帮助!
NO.3孩子成年了父母要学会慢慢放手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是个小孩,但其实他们比我们懂得还多。
尤其是进入高三的孩子,基本上都已经年满18岁,家长必须要放手让他们去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不要总是以“孩子马上要高考了”、“别的都不重要,成绩最重要”为由什么都不让孩子做。“高分低能”在中国不少见,家长如果不放手,孩子怎么能成长呢?
陪读的日子,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家长不需要太过紧张,孩子也不需要太过焦虑,因为未来孩子和父母还要一起面对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远远比高考要难的多。
摆正心态,互相体谅,不过分要求,才能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一起有爱地走下去!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