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这几年在中国可谓是风生水起,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无一不在中国市场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可谓是叫好又叫座。
现在又有一部超高口碑的反应社会现实的印度佳作,片名叫做 Hindi Medium,直译是“印度中产”,我国将它译作了《起跑线》,十分有中国特色。
起跑线魔咒
影片讲述了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拉吉和米塔,为了自己女儿的升学、教育问题而焦虑奔波,小富家庭的他们想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
为了孩子能在好的学校就读,他们买学区房、扮演富人出入上流社交圈,但最终以父母未受到良好教育为由拒绝孩子入学。
在影片中,好的学校要求必须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考核由笔试和面试两关组成,非常严苛。
说白了,主要看的是父母的经济实力,以及父母的各项素养。所谓的招生,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父母。
教育这条起跑线,究竟是孩子的起跑线?还是家长的起跑线?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起跑线》横扫票房,有人说它拍的就是披着印度外衣的中国教育现象——学区房、阶层固化、择校问题、全民学英语、妈妈式焦虑等等。
中国家长群体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最简单的标准就是教育。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们殚精竭虑。从幼儿园开始,就打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买学区房、走后门、上各种补习班、连幼儿园都要上学而思,这些在中国也屡见不鲜。全国各地的优秀名校附近,陆续出现天价学区房,但无论再贵,都会有人掏钱买,总之要不遗余力抢到名校的名额。同时,中国教育的新气象,也是学校对父母的严格考核 。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孩子以后能走多远;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决定了孩子以后能飞多高。绝不是上一个好学校,多报几个兴趣班这么简单。
你可以用你广阔的视野去帮助他少走弯路。
你可以用你的资源去给他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用你的道德和三观去引导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生而为人,先成人,后成才
拉吉和米娅忘记自己辛辛苦苦打拼是为了享受人生,而不是在贫民窟里摆拍去巴黎的假象,也忘了自己的女儿不是为了和说英语的人交朋友才应该学习。
而贫民窟里的邻居们,更懂得生活的意义。虽然贫穷,但拥有尊严,也没忘记拥有生活的热情。
影片的结尾是富爸爸的女儿又能和穷爸爸的儿子在一起玩耍了,就像当初他们在贫民窟一起生活的时候一样。那时候即使物质十分匮乏,但是他们的身心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仍然健康和快乐。
这个结局无疑是最理想的,为富者亦仁,贫穷者心怀柔软,在影片的结尾,不论是穷爸爸还是富爸爸,他们为了守护孩子们的爱而站在了同一道起跑线。
在经历兜兜转转之后才明白:
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你会说多国语言,分得清剑齿龙和霸王龙哪个更强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而是那个哪怕知道你我生活背景有云泥之别,仍能紧紧拥抱对方,唱出一首稚嫩的歌谣来。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