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互联网小龙虾,互联网改变不了小龙虾的材质和口感,只能改变销售成本和购买体验。
保险无论通过代理人、柜台、银行、亦或互联网购买,产品的报备、销售及服务过程,都受银保监会监管,安全性一致。
不同渠道的差别,是销售成本和购买体验。
因此,互联网保险的最大弊端是:消费者容易稀里糊涂投保。
你忽略的东西,可能严重到你没法想象:拒赔。
几十年交保费,保的就是万一,可万一出险需要你雪中送炭时,你告诉我拒赔,我TM#¥ !……
以下,是个人投保时,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投保时容易忽视的
01 健康告知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保险拒赔纠纷,核心焦点就是被保人的既往症未如实告知。
被保人几年前有“因脑梗塞住院”记录,投保时没有告知保险公司,因此初审判结论是拒赔。
脑梗塞还是挺大个病,实际投保中更容易被忽略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如果某款意外险价格极低,一定要仔细看职业限制范围,我看过只保1类职业的意外险。
经济形势不好,每个人都有可能更换职业,我认识的一位老板大哥,破产后就去做外卖骑手了。
故事虽然励志,但保险要求:出险时按被保人实际职业范围理赔,超出投保时职业范围的,不予理赔。
所以,投保时不但要仔细看职业要求,一旦发生职业变化,超出承保范围,也要及时告知保险公司。
03 特别约定
特别约定不写在保险条款里,但法律效力超过条款。
下面就是典型的特别约定内容:
比如尊享e生2020,条款里的续保条件严苛,但特别约定里承诺不因被保人健康状况变化或历史理赔情况拒绝续保或单独调整价格。
比如小蜜蜂意外险,特别约定里,对3楼或10米以上高空坠落有赔偿限额。
总之,要注意保险的特别约定内容,但不是所有产品都有特别约定,有些产品的宣传页面也不提示特别约定内容。
较为稳妥的办法,在投保后马上查看你的电子保单,查看特别约定。
04 产品描述
产品描述性错误,相对较少,但不是没有。
比如,某些医疗险宣传页面,很容易忽视的报销范围细节:
不限社保药品?那限制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吗?社保可是有三目录呢。
仔细看了条款,才知道具体情况。
这还算能理解的错误,某些严重的描述错误,甚至搞错等待期、赔付次数、职业范围。
为什么容易忽视
为什么互联网保险容易出现忽略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01 互联网产品设计思维
互联网产品设计追求“简洁”、“易懂”,总之,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漏斗率,“健康告知太复杂了,用户在这个环节流失怎么办?”
一点不夸张,三年前我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做运营的时候,脑袋里每天想的差不多就是这些。
越是大互联网平台,这种思维越浓重。
最重要的内容,用最不起眼的方式提醒
但保险产品是非常复杂的,不像一般产品:买回家使用后,马上发现问题。
上面提到的健康告知、职业范围、特别约定等等,即使重点强调,摆在消费者面前,都未必产生作用,何况你用小字或者简化的流程一笔带过。
02 互联网用户操作习惯
在互联网产品一贯“简洁”、“易懂”的设计思维下,我们的操作习惯也越来越“懒惰”。
想一想,注册邮箱、账户时,我们会仔细阅读注册协议和安全声明吗?
前一段腾讯、爱奇艺搞出VIP会员提前看剧收费,就是在会员协议里加了条款更改权的“暗桩”。
这个习惯,导致很多人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对流程中的“健康告知”、“特别约定”习惯性忽视,马上进入付款流程。
别人不知道,我在互联网投保第一款产品时,就犯过这个错误。
要说银保监会对于互联网保险平台的要求,还是蛮严的。
除了要求投保须知、条款、免责等内容显著提示外,还在推进页面留痕、操作轨迹、双录等一系列监督优化策略。
每条要求,都让投保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但也让用户相对安全。
希望所有自媒体和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努力,能让互联网保险的这个弊端越来越小,减少消费者的损失。
同时建议大家,尽量不要独自投保,该问就问。
互联网保险 赞 (0)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