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顾开喧》7月30日08:05来自潇湘晨报
《老顾开喧》7月30日 00:00 08:05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农村地区的癌症患者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缺乏规范化治疗,且需要长途跋涉跨省异地治疗。不但诊疗成本高,效果也难言满意。
癌症患者的遭遇,其实体现的正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医疗技术落后,农村患者就医难的无奈现实——他们不仅仅是看肿瘤难,他们看发热也难,看心梗也难,看脑卒中、看肺气肿、看胃溃疡等等病症和突发状况,都比城市的人群困难很多。
我国农村地区医疗薄弱的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民众看病就医曾主要依靠“赤脚医生”队伍。改革开放以后,“赤脚医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乡村诊所、乡镇卫生院虽然数量日益增多,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医学诊断需要借助先进设备,这使得农村患者看病仍旧需要往城市跑。
在以市场化推动医疗发展的背景下,医疗机构不断求大、求新,不断“优胜劣汰”,基础实力薄弱的农村医疗机构不受患者重视。这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扶持乡村医生,但老百姓有病找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已经形成,乡村医疗机构依然是一种尴尬的存在,技术力量并没有太明显的提升。
具体到肿瘤的治疗上。肿瘤治疗可以说是当下医疗工作中对高精技术依赖最强的专业,不管是用于早期诊断的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还是用于治疗的精准放疗,无不是需要依托昂贵的医疗设备。而疗效更好的化疗方案,也需要最新的药品支持。手术治疗不但需要手术医师的丰富经验,同样也离不开最新手术器械的帮助。
基于这样的现状,最好的肿瘤治疗,一定不可能在农村出现,甚至在县城的医院中也很难有机会。肿瘤患者想得到相对可靠的治疗效果,必须到各大医院去“报到”。这样的状况,必然造成本来就看病不容易的农村患者,看肿瘤更加不易。
要为农村的肿瘤患者提供更规范的肿瘤治疗,就必须在县医院大力发展肿瘤专业。 但这项工作显然不容易在短期内完成,因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周期,人才团队的建设,更需要时间。
当下最可行的方式,应是利用目前正在建设的医联体体系,利用远程会诊的机制,让远在农村的患者有机会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一对一沟通。 从治疗需求量最大的化疗工作中下手,出台最合理的化疗方案,有关部门及时调配相关药物,配备相关的化疗药物的配置平台,让患者在家门口完成化疗。
另外,对于农村人口应加强早癌筛查。对年龄超过45岁的人群,普查胸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胃肠镜检查,加强女性的乳腺自查。早癌发现做到了,后续的治疗会减少很多麻烦。这可能比加强后续关怀,更有意义。
农村人口就医难,就诊肿瘤更难,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技术首先下沉到农村,是一件非常迫切也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来源:银川交通音乐广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在实际保险问题情景中,个案情况都有所差异,为了高效解决您的问题,保障合法权益,建议您直接向专业人士说明情况,解决您的实际问题。免责声明:本文系注册用户(作者)在理赔圈发布,保优赔未对内容作任何修改或整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保优赔立场,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客服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