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研讨中的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可能将在缴费主体、统账模式上,实现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套社保体系形态趋同。
记者10月9日获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将实行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期长短挂钩;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
从改革的基本思路来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制度设计是一致的,也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和企业的基本养老制度并轨,实现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账结合模式。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现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主要参考其缴费年限长短和个人账户缴费额多少来确定。多数事业单位则实行财政支持的现收现付制度。
本报获悉,未来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也将参照这一模式,使得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紧密联系,从而对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形成激励机制。
短期个人账户难做实
虽然本轮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实行单位与个人缴纳,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但业内人士分析,根据以前试点的情况来看,个人账户不会马上做实。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基金由单位负担缴费,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入职的职工,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空账。
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制度属国家保险模式,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实行统账结合的改革方案后,已经退休的部分职工和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账户上没有积累基金,同样形成空账,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成败,首先要解决转制成本。
以社保基金状况最为良好的深圳为例,个人账户已经全部做实,社保基金也有各种投资组合,收益稳定且有相当的富余,但是这背后主要原因是深圳的人口结构,老年人偏少,深圳户籍人口七八个在职人员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将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转轨期,由此带来的转轨成本势必在中短期内给中国养老金账户收支带来不小的压力,直至老人和中人全部消失(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据学者测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少缴费用达720亿。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