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并非常规治疗心脏病的方法,而是作为挽救末期心脏病患者生命,改善其生存质量的最终手段。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心脏移植手术的知识。
什么人适合心脏移植?
该手术作为治疗心脏病的最后手段,并不是所有的心脏病患者都适合,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患者符合特定的条件,并且患者和家属都同意时,心脏移植才能进行。那么,要符合什么条件的病人才适合心脏移植呢?
(1)患者的心脏病已经发展到末期,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经过保守治疗和一般手术已经难以使其治愈或者缓解,预测其寿命已经不超过一年。
(2)年龄不超过65岁,因为年纪太大的病人已经难以承受巨大的创伤,而且年纪越大身体恢复能力越差,会影响术后恢复和移植心脏的存活。
(3)除心脏以外,其他身体器官功能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能应付手术带来的压力,并愿意接受长期的抗排斥等后续治疗。
(4)一些比较严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的心脏矫正手术难以有效果时,也可以做心脏移植,比如大动脉移位、完全性的心内膜垫缺损。
心脏移植的方式
如果病人确认适合进行心脏移植,并通过事先的治疗使病人的身体状态达到心脏移植的标准,又找到心脏供体之后,便可以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了。心脏移植手术又分为原位心脏移植和异位心脏移植两种。
原位心脏移植是从心脏部位的正中打开胸骨开胸,打开心包后切断大血管,这时病人的血液循环可以由体外循环机代替进行。给供体心脏注射药物使其停止跳动,取出后低温保存,一般可以保存4~6小时。病人的心脏切断血管和部分左心房取后出,将供体心脏经过修整以后植入病人胸腔,与病人血管和残余心脏组织结合,然后进行心脏复跳后缝合关胸。
异位心脏移植是指保留病人原来的心脏,将供体心脏植入胸腔,并将两个心脏的血管连接起来,使其组成新的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供体心脏复跳后缝合关胸。这种手术的优点是,在手术后病人本身的心脏有可能恢复,而如果手术失败或者术后出现强烈的排斥反应,可以切除供体心脏以保全患者生命,异位心脏移植一般用在心脏不够强健的患者身上。
在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病人还应该进行严格的康复护理。早期需要在重症病房监控治疗,待其苏醒后再移入特殊的病房进行下一步的护理。为防止院内感染,患者在条件允许下最好在术后两周左右出院,出院后要按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复查。病人还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并定期检查有没有排斥反应。
心脏移植后的存活期是多久?
病人接受手术后能活多久?这个问题相信是病人和其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近十年中,全世界每年心脏的移植案例大约有3500例,其中我国每年有150至180例。在对这些病例进行统计以后得出的结论是:术后存活1年的超过90%,存活5年的达到70%至80%,存活10年的达到60%至70%。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病人的存活年限还会不断提高。
病人的存活期长短不但与其身体状态有关,也与术后的康复护理和心理状态有关,所以病人术后要小心保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康复治疗,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病人的存活期。目前,心脏移植存活最高纪录在美国,这位病人在心脏移植后存活了28年之久;而在国内也不乏病人存活超过10年的纪录。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