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认为有时候光靠沟通根本没用,除了打想不到别的好办法,很多时候打不打并不是重点,关键在于有没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危险!
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行为的:
1:设限
给孩子设限,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养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设限的主要场景包括:危及安全、妨碍他人、兼顾家庭其他成员需求时,切记不要滥用,而且还要根据不同成长阶段宝宝的能力和需求改变设限方式。
“如何设限?”
家长的本能反应:比如一些胆子大的孩子尝试触碰电器开关时,家长自然表现出的惊吓反应会让孩子明白危险。
温和而坚定的设限,家长不要带有情绪;
保持规则的一致性:设限规则的建立好了也要经常维护,因为孩子会偶尔对规则挑战,这时规则设立者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让孩子认为规则是坚固的、自己被持续保护着。
2:场景重复
孩子行为模式的习惯养成靠的是不断的重复,安全教育也是一样。
父母可以通过讲道理、看绘本、重复场景的演练不断强化孩子的安全意识。
3:环境保护
写在市面上有各种儿童安全防护产品,适当的使用无可厚非,但还是不要完全依赖。
4:孩子的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反应,父母不要太过度的保护孩子。适当的选择一些挑战让孩子面对,比如钻桌底,让孩子自己想出尝试的办法。
via知乎(猪猪-路易妈妈)
除了建立孩子的安全意识,也需要从自救技能学习、隐患排查、逃生演练等多方面进行教育。
针对儿童而言,普通日常生活中的创伤自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年龄段划分来看,孩子各阶段应该掌握的创伤自救技能:
学龄前儿童:急救技能中的简单止血方法应该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小学阶段:应能够熟悉并掌握急救技能中的止血包扎和固定能力。
再大一些的青少年:应该能够完成所有创伤救护的基础技能以及心肺复苏和气道梗阻。
在灾害自救方面,学龄前儿童应该学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自救方法,虽然儿童年龄小,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们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
除了创伤自救技能之外,儿童也应当参与学习一些消除灾害隐患的行动。
这就需要要求家长定期和儿童们一起做家庭应急演练,可以通过制作一个立体的、直观的家庭房间分布图或者模型(绘制平面地图或者用已经印制好的图片示意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挑选出家庭里面那些有存在危险隐患的摆设或者地方,判断危险源是否安全可控,如果不可控如何进行应急处置。
儿童也可以和家长一起,模拟在发生火灾或者地震等情况时候的逃生,或者学习利用专业的应急包来进行灾害自救和避险逃生。家庭开展这样的演练活动,既能够帮助儿童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也是家庭自我检查和确认安全水平的好机会。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