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正徘徊在熊市的生死线上,与此有着紧密关联的银行也因为兜售理财产品涉嫌欺诈引发了投资者的追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一次都是消费者能笑到最后。这是青年报记者昨日从上海市浦东法院召开的“金融商事审判系列白皮书发布会暨新常态下金融法律风险防范研讨会”上获得的消息。青年报记者 卢燕
说好年收益30%结果2.9万美元只剩5000美元。
牛市期间,原告范先生得知沪上一家外资银行正在发售“利财通”境外理财计划,他了解到这家银行声称这款理财产品“保证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投资2个月即可赚取年收益率15%的红利”。广告中还称,经过测试,第2个月就可以取回本金并且赚取红利,“几率超过80%”。之后,范先生到这家银行的柜台咨询,柜台工作人员告诉原告,实际几率其实高达98%,这笔投资没有任何风险,还可以用人民币认购。
一番诱导,范先生与银行签订了境外理财委托协议和理财产品购入委托单。他重金砸下21万余元人民币(折合美元2.9万)买下了理财产品。不久之后,原告突然收到银行邮寄过来的月结单,账单显示,市值仅剩5000多美元,跌去了7成还要多。
委托单注明“非保本”浦东法院最后判决原告败诉
说好的稳赚不赔,竟然“割肉”连割7档,范先生一纸诉状将这家银行告上了法庭。范先生表示,他买下该款理财产品后得知,银行将资金交给了大股东瑞士银行投资的一款股票,而瑞士银行又是该款股票在香港上市的全球联席协调人。他认为,被告与瑞士银行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输送,违反了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在选择境外托管代理人和境外投资管理人时,应该按照市场化原则公平抉择,避免选择关联方作为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规定。
经过审理,浦东法院认为,银行在兜售理财产品的宣传环节,只有“首月保证年化收益30%固定收益”的陈述,并没有做出保底的承诺,而且购入委托单上也注明了是“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而这款产品的资金也并不是直接投资股票。
此外,法院还指出,综合考量国际资本市场剧烈震荡以及大多数投资产品巨额亏损的客观现实,无法采信原告的亏损是因为所谓关联公司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最后,法院判决原告范先生败诉。
法律人士提醒宣传收益高于市场就应警惕
自以为说好的稳赚不赔变成了连连“割肉”,到了法庭上,所有的有效证据却又不站在自己这边,这不能不说是投资者花钱吃了“哑巴亏”。结合这起典型的投资失败要找银行追偿的案例,多位法律人士提醒:资本的世界里,理财产品不断在翻新,商业银行承销、收取佣金提高新股申购几率,这些应势而出的产品往往很对投资者的“胃口”。归根结底,跟风下注、轻信购买的背后,投资者自身金融知识的匮乏、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是根本原因。
从事金融审判工作的法官表示,不论理财产品如何升级换代,如果宣称的收益远远高于同行业一般水准,投资者就应该保持警惕。一旦出现纠纷,到了法庭上,“口头承诺”还须落到白纸黑字才能称得上是有效证据。因此,购买前应充分仔细阅读相应的合同条款,在了解理财产品内容和权利义务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实际承受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链接]
过去4年存款、银行卡易出法律纠纷
昨天会议期间,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分别发布“2010-2014年银行被诉案件、第三人过错导致保险追偿案件、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借款案件三类金融商事审判白皮书”。
据白皮书显示,2010至2014年,浦东法院共受理银行被诉案件244件,涉及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其中,存款、银行卡类纠纷占比最大,共受理131件,占53.69%。白皮书上指出,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模式日益多元化、银行服务水平质量不到位、履约过程信息披露不充分、业务合同条款设计不严谨、银行交易系统安全存在漏洞等现象依然存在致使纠纷不断。
另一方面,金融交易中金融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存有盲区,如对业务流程不熟悉、未恪守契约精神、金融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也是暗藏纠纷。
太平洋保险种类繁多,可满足您的多种要求,购买太平洋保险可直接登录太平洋保险在线商城()。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