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险公司安全性的问题,大家比较担心的除了倒闭之外,就是亏损了。
学姐在<这篇文章>中说过,保险公司特别难走到破产这一步,而且哪怕破产,监管也有办法解决。
中国目前也还没发生过一起保险公司破产的例子,这对大家来说挺有信服力。
可是亏损……
年报上的负利润数据,的确看起来怪吓人的。
按照常理,亏损意味着经营不善,所以我们担心会对未来理赔造成影响。
亏着亏着,会不会以后没钱赔了?
今天学姐就来解答大家的疑问。
根据2019年各寿险公司披露的信息统计,亏损榜如下:
一些学姐推荐过的好产品,其承保公司也赫然在列……
像前行无忧的承保公司渤海人寿、开心小保贝的承保公司爱心人寿、优惠宝的承保公司横琴人寿。
还有一些普遍认可的大公司,像招商仁和,一年的保险业务收入上百亿,可到头来还是亏了5亿。
很多人的脑袋里就充满了问号:
保险公司明明每年收那么多钱,为啥还亏损?
在说原因前,学姐想扭转下大家的偏见,亏损本来就是一种正常操作啊。
比如正在搞618年中庆典的京东,前几个月才宣布,上市十年来首次盈利。
比如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在真正利润暴涨之前,有足足20年时间只是微盈利甚至亏损。
那在保险行业,这段亏损之路,对每个公司来说也都是必经之路。
保险业有个说法叫「七平八盈」。
这是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寿险行业经营规律研究:费用、盈亏平衡、资本需求》一书中提到的:
寿险公司的利润以10年为一个周期,开业前期会亏损,3~5年左右亏损最严重,之后亏损逐渐下降,在7~8年后进入盈利期,行业内称之为“七平八盈”。
这是中国原保监会当时的研究成果,现在十年过去了,市场巨变。
一些寿险公司都可以不用等到7-8年才实现首度盈利,而有些公司可能需要10年以上。
学姐统计了几家常见的保险公司:
注:① 数据来源:《保险年鉴》和各公司年报;② 国寿、平安等成立较早的公司难以确认首次盈利时间,故未计入;③ 仅统计成立以来首次实现盈利的时间,有些公司盈利后又陷入亏损。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有公司成立5年内就开始盈利,像安邦人寿、渤海人寿;
有公司符合「七平八盈」,成立7~9年盈利,像百年人寿、华夏人寿;
还有公司在成立十多年后才盈利,像平安健康、工银安盛人寿。
虽然差别还挺大,不过首度盈利的早晚并不等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好坏。
这是不同公司的发展策略不同导致的。
有些公司选择资产驱动负债模式,快速扩大规模,可是经营风险也大;有些公司选择稳健经营,所以首度盈利时间较长。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的盈利周期可能较长,亏损是保险公司经营初期的正常现象。
学姐之前说过,保险公司的盈利不是靠保费收入,不是说每年收取的保费都算进它们的利润中。
而是靠三差:利差、死差和费差。
利差:保费的投资收入与给我们“利息”的差值,就称为利差益。
死差:预计明年发生10例赔付,实际上只赔付了7例的话,少发生的3例就是死差益。
费差:实际运营公司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与预定的数额间产生费差益。
刚开始成立那几年,保费收得少,可是成本却高。
学姐在<开个小保险公司>这篇文章中提到过,保险公司的前期投入是超高的。
怎么开发产品? 得高薪聘请精算师。
怎么把它卖出去? 开发线下渠道面临大公司庞大的代理人队伍;开发线上渠道要面临火热的性价比之争。
怎么服务好客户? 需要组建自己的客服体系,还有足够多医学背景的核保、核赔人员。
除了以上人力成本,还有房租、水电、税收、广告等等,都是实打实的支出。
大家如果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可以光看广告支出。
广告费一年说不定就要花上亿。
正是由于这些支出,所以保险公司初期的账面全都是亏损。
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每年都收上大笔续期保费,投资转化的利润才能逐渐覆盖掉这些成本,最终实现盈利。
所以,银保监会要审核保险公司股东的实力:
要很有钱,而且能持续赚钱。
不然怎么撑得过这段亏损期?
我们常常会低估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保险公司股东实力,比如光大永明:
中国光大集团是国内的大型央企,直属国务院的部级公司。
加拿大永明人寿是加拿大寿险巨头,成立于1871年,也是全球知名的保险集团。
不是学姐吹,保险公司的个个背景都不简单,小金主在保险行业是根本玩不下去的。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此刻的亏损数据,就认为这家公司的公司经营不善。
数据是静态的,而公司的发展是动态的。
就像上面表格中的工银安盛,去年的原保费收入排名第11,可它足足亏损了15年才盈利。
亏损并不影响它一路做大做强,不影响投资人对它的青睐,也不会影响保险公司对我们保单的赔付。
首先申明:没有影响。
哪怕保险公司账面上亏再多钱,也不会差我们一分理赔金。
因为每家保险公司,都要面对银保监会的七大监管机制:
责任准备金制度
《保险法》第98条规定,保险公司要根据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
保险公司每卖出一张保单,都得根据监管要求,把这笔将来可能赔出去的钱准备好。
也就是说,任何一张保单,从我们买保险那一刻起,保险公司就已经做好了赔付的准备,并且赔得起。
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于2016年1月正式实施,俗称「偿二代」。
这套标准几乎是世界第一流的监管制度,关键指标远超越了欧洲和美国现行的标准。
偿付能力是指「在任何时候,保险公司履行所有合同义务的能力」,体现了资产和负债的关系,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
按照规定保险公司需要每季度公布《偿付能力充足率》,偿付能力大于100%属于最低要求。
每一季度银保监会都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审查,不合格的都会马上被银保监会警告。
公积金制度
《保险法》第99条规定,保险公司要依法提取公积金。
所有保险公司,在每年分配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法定公积金,且至少要累计提取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
简单来说,就是保险公司每年都要把利润的10%拿出来,作为备用资金。
可以用来弥补未来可能发生的亏损,也可以用来增强公司的偿付能力。
保险保障金制度
《保险法》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缴纳保险保障基金。
这笔资金由各家保险公司缴纳,专户储存于中国人民银行,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集中管理,统筹使用。
2019年,保险保障基金规模1460亿元。
担心保险公司亏到倒闭?先问问上千亿的保险保障基金同不同意!
再保险机制
通俗来说,就是保险公司给自己买保险,分摊自身的风险,以防一些极端情况的发生,比如911事件。
如果,退一万步说,保险公司还是亏倒闭了怎么办?
根据《保险法》第九十二条规定: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依法宣告破产的,其特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只要是合法生效的保单,无论保险公司如何变迁都依然生效!
监管机构会指定下一家保险公司来接管这些保单,保单的法律效力依然存在。
保险行业关乎国计民生,所以国家特别看重。
你所担心的账面亏损、偿付能力不达标、股东变更等等问题,监管机构早就先你一步想到,并且做好万全的准备来应对。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放心地去关注产品本身的保障和性价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