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大小便,经常伤透脑筋。要不要给孩子穿尿不湿?到底穿开裆裤好还是闭裆裤好?这些问题也常常是家长和育儿专家们互相争论的焦点。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特点,只要用心观察,基本都能摸索出孩子的排便信号,然后进行适当引导锻炼,孩子基本都能学会自己大小便。不过,如果家长发现孩子4岁以后还经常出现便在裤子里,不要责备孩子,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6岁女孩一站着就排便,原来是“功能性遗粪症”
一般人排便需要坐着或蹲着,但6岁的福州女孩小燕燕只要一站着,就会不自觉地排大便,为此还经常被大人责怪。近日,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医生诊断她患了功能性遗粪症。
小燕燕的病是从两年前开始的,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经常一站着就排便。让家人觉得奇怪的是,她智力正常,也很聪明,但就是搞不清楚怎样大便。儿科医生在做了一些相关检查和详细询问后,诊断她一站着就“便”裤子,不是故意的行为问题,而是患了功能性遗粪症。什么是“功能性遗粪症”?
功能性遗粪症,也称非器质性遗粪症,又称功能性大便失禁,属排泄功能障碍,是指4周岁以上的儿童,在无器质性疾病情况下仍在厕所以外的场所不自主地排出正常粪便的过程,至少每月1次,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
排便多数发生在儿童站立的时候,特别是运动中、步行时、玩耍时,甚至洗澡时排便,致使粪块浮在澡盆中。大便性状正常,并非腹泻,躯体检查无异常。
有调查发现5~6岁儿童的发病率为4.1%,11~12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 6%,且男童和贫困地区儿童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调查发现仅37. 7%的5~6岁遗粪症儿童和27. 4%的11~12岁患儿曾因该问题就诊。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功能性遗粪症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学校、环境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延迟、教育方法不当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该病可能是孩子从小自觉排便没训练好,学习压力过大,受到欺负或精神刺激,也可能是孩子经常便秘,或是过于肥胖导致的,而这些都不是具体的病症引起的,多数需要行为和心理干预。
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功能性遗粪症是一种不应被忽视的疾病,其对儿童的影响不仅限于躯体,更重要的是影响其心理的发展,甚至影响良好人格的形成,最终影响儿童能力和潜力的正常发挥,应引起父母和老师等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防治。
从小训练孩子良好的排便习惯,是预防该病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孩子18个月时,可培养其每日定时排便,鼓励孩子每日在便器上坐一会。家长要仔细观察宝宝每天大便的时间,以及大便前的神情和动作,掌握宝宝大便规律。
教宝宝排大便的注意事项
1、将适用于孩子个体的便器放在儿童活动地点附近,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使用它,或当着孩子的面将尿布上的屎抖入便器,以便让孩子明白它的用途。
2、根据观察到的迹象提醒孩子是否有便意,例如孩子脸部显出怪相或摆出大便的姿势等。
3、开始几天让孩子不脱裤子坐在上面,当孩子习惯后,再试着抽去尿布。待孩子一日内能数次使用便器时才取消尿布。
4、不要故意将尿湿的尿布让孩子继续兜着作为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对训练已有准备时,可给孩子穿能自己随意脱下拉上的裤子。
5、睡前和醒后应即提醒孩子上厕所。
6、睡眠时大小便控制的训练可以晚一年开始,当然也可以同期进行。
小编提醒
很多家长一发现孩子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就责骂,以为是故意的,但如果没有判断清楚孩子是否经常这样,还是偶尔的行为就责骂,会导致孩子症状越发严重,且留下心理阴影。如果家长发现孩子4岁以后还经常出现便在裤子里,不要责备孩子,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平常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多安慰孩子,并适当带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