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中国人保扩大“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规模,在试点初期5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00亿元。此举将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保险保障。
据介绍,2015年以来,中国人民保险积极探索创新“保险+融资”模式,开展“支农支小”融资试点,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助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中国人民保险“支农支小”融资创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赢得了小微企业特别是广大农户的欢迎,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农户和小微企业点多面广,单笔融资金额小,缺少信用基础和抵质押资产的特点,一直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绕不开的壁垒。中国人民保险利用自身覆盖全国100%的县、99%的农村乡镇和54%的行政村,农村基层服务队伍34.5万人的机构网络优势,以及在农业保险市场领先、对农业和小微企业的风险认识较为充分等优势,不断创新保险服务,探索突破保险资金不能直接贷款的传统认识束缚。
试点初期,在种植险、养殖险等传统保险业务覆盖农户自然灾害风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保险遵循“金融扶贫,保险先行”的理念,充分利用保险资金,以开发专属资产管理产品为载体,主要借助合格的小贷公司、担保机构等外部服务机构,以间接方式对农户和小微企业进行“无抵押、无担保”融资,专项支持农业生产和小微企业经营。
试点后期,随着对该项业务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风险控制技术的逐步完善,中国人民保险在为农户提供基本保险保障,以及附加融资服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自身普惠金融服务队伍,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将外部专业机构提供的担保转化为通过融合自身的农业保险、保证保险、资产管理、风险控制等多种技术,提供融资风险保障。这既实现了融资风险的保险保障覆盖,又有效降低了支农融资成本,还为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支农支小”融资已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客户5.6万户,覆盖全国27个省市,平均单笔融资规模6.3万元,融资成本低于市场水平,体现了普惠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业务运作平稳,保险资金未发生损失。
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人民保险“支农支小”融资探索实践表明,解决好农户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加强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发行资管产品方式来开展的“支农支小”融资探索创新了保险直接融资“供血”机制,把精准扶贫落实到对接贫困地区与人群资金需求上,为金融扶贫引入新的资金活水,打破贫困地区和人群“越穷越没金融资源”的瓶颈。与此同时,通过实施普惠金融平台联动,聚合中国人民保险的保险板块和投资板块资源,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实现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联动,构筑“支农支小”可持续发展模式,使老百姓获得了真正实惠。
中国人民保险表示,今年其已率先在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中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和专业平台公司,将进一步以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更好服务“三农”和助推脱贫攻坚。
提示:中国人民保险“支农支小”见成效,试点规模再增200亿元。据了解,人保利用保险资金,对农户和小微企业进行“无抵押、无担保”融资,分担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风险。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