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意味着调整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明确发展定位势在必行。储蓄过度、保障不足的情况已经走到尽头,摒弃盲目扩张和激进经营行为已成为行业共识。
然而,舆论上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声音,“又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一方面,依然注重“排名论”、“规模论”,哪家公司排名、规模下降大呼小叫,动辄冠以“失速、失血”的名义;另一方面,又要求保险公司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回归保障本源,进行差异化经营。换言之,调整不行,不调整也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
其实,资本市场对于保险业的这种积极变化已有回应,从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保险公司的“涨声”中即可窥尽。当前,保险业应该凝聚共识,向舆论传递统一、强烈的价值观,不要不习惯或担忧规模增速的放缓,因为保险业依然处于黄金发展期,摒弃盲目扩张和激进经营行为会使行业发展更为有底气。
中国健康、养老保险市场空间巨大,消费者需求大于供给,当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发展保障业务时,消费者的保障意识也会提升,蛋糕会越做越大,这正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引领需求侧的升级。
当然,打铁还须自身硬,保险业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例如,销售人员需要更加专业化,因为保障产品比较复杂、个性化;投资人员也需要更加专业化,进行长期资产负债匹配;公司治理亦需要更加专业化,因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投资盈利多少,而是风险管理能力强弱。
调整必然意味着阵痛。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摆脱不调整、少调整的侥幸心理,也要给予转型发展时间,避免急刹车,从而引发不确定的风险。舆论关注排名、规模无可厚非,但是也应从保费结构、年期结构、产品结构、费用结构、利润结构等更为全面、立体的角度观察。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