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首次记录平安集团高速成长的传奇!
全方位披露保险业巨头的发展内幕,折射中国金融改革沉浮的台前幕后。
内容简介
1988年,平安是在深圳蛇口诞生的一家小公司。如今,平安是在世界舞台舒展长袖的金融集团。20多年间,平安的成长折射着中国金融业的巨变。平安集团起于保险,志在综合金融集团的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而其跻身世界500强的速度和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
平安缘起何方?怎样的创业者,怎样的团队,怎样的管理和经营创新,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企业?平安崛起的背后,又是怎样一幅中国的金融开放和改革的画卷?
《大道平安》忠实记录一路走来的中国平安,更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变革中的中国金融业和置身其中的领袖企业。
作者简介
王禾生 (笔名),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高级顾问。
精彩书评
作为平安集团的战略伙伴,汇丰很高兴能目睹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茁壮成长。本书详述平安的成长过程、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是立志创业者、工管学生以至普罗市民的一本很珍贵的参考典籍。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 郑海泉
我眼中的平安,是一家不断进行保险创新、金融创新的企业,它还在公司战略、国际化、人才政策方面都走得很超前,可圈可点。我相信这本《大道平安》会让企业管理者和学者有所收获。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谈及平安,它取得的成就早已家喻户晓。然而,平安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改革背景下走过的艰苦奋斗的20年,也很少有人能理清脉络。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周密的细节梳理与精致的文字表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平安传奇。
——原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平安的成长是以开放的深圳、崛起的中国、全球化的世界为大背景的金融业传奇,这个传奇所涉及的主题如创业者的使命感、探索者的执着、压力下的成长和复兴的梦想,都首次在这本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
——著名经济学家 巴曙松
目录
序一 造就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柳传志
序二 平安——中国金融业的一朵奇葩胡祖六
楔子
序篇 源远流长
1872,轮船招商局
袁庚蛇口
说服袁庚
在改革大潮中诞生
第一部分 创业风云(1988—1992)
第一章 起程
中国保险业的新起点
“开业头一年先不谈什么利润了”
5月27日的开业庆典
招兵买马
渐渐打开局面
第一个年底总结表彰会
第二章 蛰伏期
无心插柳:来自刘鸿儒的指点
形势比人强,只好翘首等待
海南岛上的机会
第一个特区外机构
“要有压力感和紧迫感”
走出蛇口,落脚深圳
蓄势待发
第三章 转折年
春天的故事
拓荒天津卫
成为“中国平安”
破冰机动车辆保险
承保卫星发射——这是一个责任问题
证券业务,从一个部门到一家公司
平安夜
第二部分 寿险为王(1993—1997)
第四章 拓土开疆
马明哲的决心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麻雀变凤凰
银湖会议:变革营销体制
平安总动员
摩根与高盛的故事
先结婚再谈恋爱,这是中国国情
第五章 遍地英雄
资本国际化的连锁效应
行业体制变革奏响之年
创业艰难百战多
“激情”的寿险
群雄并起的时代就要来临
资产一体化的艰难
第六章 繁荣危机
增员,增员,增员
最大的危机就是人没有了危机意识
第一次大规模行业整顿
降息制造出一颗定时炸弹
第三部分 变革与考验(1998—2002)
第七章 外脑麦肯锡
困难时分
“河水湍急,我们为什么不请懂行的人搭座桥?”
画了一幅“改革地图”
踏上脱胎换骨的路
“需要企业自己的功夫”
10周年
发展势头被摁进了制度约束的河道里
第八章 踩在新产品上起跳
新产品策略
投资连结保险的前奏
上海试点
所向披靡的非传统产品
“明显跑赢大市”的投资账户
股市陡转直下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九章 直面“投连风波”
丢了颗钉子——第一件退保
新世纪第一年结束了
羊群效应与池塘涟漪
品牌保卫战
芭堤雅讲话:百年老店,诚信为基
最具规模的公益活动
愈演愈烈
第十章 行动与反思
“客户关怀工程”
不是滑铁卢
“究竟错在哪里”
代价不菲的一堂课
新的商业伦理概念:企业公民
新价值管理文化
第四部分 分业经营集团上市(2003—2004)
精彩书摘
第一个特区外机构
1989年年底,平安海南分公司已经运作了一年,但业绩并没有什么起色,维持在自给自足的边缘。这和公司给它的定位与期望差距太大。总部曾经以为这里会是公司利润的另一个油田,但照目前的情形显然不是。派过去的经理已经三任,总是不见起色,这些经理们找到各种理由又纷纷打道回府。
马明哲决定派徐斌出马。
“当时我是公司在深圳地区最年轻的干部,被寄予厚望。自己没考虑是否有太多管理经验,抱着要挑起大梁的心态就去了。”徐斌80年代初进入保险业,业务本身熟练,在平安如鱼得水,很快晋升业务主任,成了公司出类拔萃的干部。“那时候年轻,想法多,胆子大,不光给《平安之友》投稿,还直接给马总写信,有时候语气还很不客气,估计是被马总记住了。”
初进平安时,徐斌感到惊讶的不只是公司的孱弱,还有一点很奇怪,平安的领军人物怎么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那时候,刚进公司一个月,听到马总在会议上讲公司如何全球化、如何国际化的战略,说以后公司要发展为一流的大公司,要每个员工都有房住、有车开。”徐斌不是会把想法埋在心里让它烂掉的人,“我当时在下面就是撇嘴。回去后伏案挥就了一封意见信。”信里的话也不客气,概括起来两点:第一,马老板你先不要总是谈那些虚无缥缈、猴年马月也不见得能实现的事;第二,国际化?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好好整饬手下的这帮乌合之众,把管理提上去吧。“年轻呗,胆子大,啥话都敢说。关键是自己从人保出来的,心里有一个样板。听着马总描述公司的未来,觉得是遥不可及的事儿。我估计当时很多人都当天方夜谭听了,大家都是人保出来的啊。”马明哲收到信后,仔细看了一遍,交给秘书工工整整誊抄出来后在公司传阅。上面还加了评语,也是两条:第一,这个同志有想法;第二,这个同志敢讲真话。
一进入12月,徐斌就从湛江徐闻县轮渡到海南,去接任平安海南分公司第四任总经理的职务。被马明哲点名,由孙兵陪同,徐斌心里觉得这真是天大的面子。但刚进海口先吓了一跳,马路上跑着各式各样的小车,一骑绝尘后满天飞扬的都是尘土。街道两旁往来的自行车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去的方向。路边的游戏厅一家挨一家,“经济明显不如深圳、蛇口,好像跟想象中的美丽海岛差很多”。分公司不在海口市,在和市中心隔条河的海甸上,那是一座孤岛。在人民大道3号4楼里,孙兵对着20多个人宣布了公司的任命之后就走了。徐斌由业务主任升迁为分公司总经理(以海南分公司当时的地位,相当于总部副总经理),可谓一喜,但想着路上看到的景况,心里又“咯噔”了一下。
徐斌慢慢感觉到自己身上这个担子的分量确实不轻。用海南分公司周年回顾文章里的话说,“海南分公司成立于动乱之时,开业于经济萧条之际,面临着严峻考验”。现在以“检讨”的姿态来看,总公司在利润收人上对它寄予的期望太高。海南建省前隶属广东经济最差的雷州地区,保险市场容量只有一个亿,占保费收入很大一块的车险根本找不到汽车来保,“那时候马路上跑的都是走私车,根本没法保”。
一家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把触角伸到“天涯海角”,要去展业,自然有诸多不顺。“海南200多万元的保费,要养活20多人,说实话真的太不容易。”总部派去调研的人回来汇报,又补充说,“海南分公司的业务发展缓慢,还有一个原因,领军人用在高速路上开车的劲头带着平安在省道上跑,怎么能不遇到几个政策上的红灯或者限制路牌?”种种不利条件下,海南分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在深圳总部的视野边缘,处于尚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的境地。
现在,马明哲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实现分公司的发展。像海南分公司一样,总部对它采取全资控制?这样最大的弊处就是得不到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如果走第二条道路,让渡出部分股份给当地政府或者企业,或许会加速分公司的发展。但如何保证平安对分公司的管控、如何保证平安特有的特区机制能在当地实现,又成了让人绞尽脑汁的问题。权衡利弊,海南分公司慢慢走向了第二条道路。但公司经理们心里清楚,这只是一个解决生存问题的权宜之计。公司一旦壮大,仍将回到最有效率、最纯粹的商业组织道路上来。不过,他们没有想到,将来的股权回归也是需要颇费周折、努力翻越的一道山梁。
无论如何,海南分公司筹建与发展模式的摸索,对平安日后在全国各地天女散花般的机构设立,有着不可替换的先行价值。
……
前言/序言
造就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管理比较完善、不断拼搏进取的企业,有了一支有社会责任感、懂市场、能创新、把全部身心都交给企业的企业家队伍。我把这些企业的品牌和这支企业家队伍看做中国经济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在中国平安创办20周年之际,我写点感想。
坦率地说,我对平安并不十分熟悉,接触也不多。联想诞生于中关村,主要是科技型企业,以制造为主,它所探索的是在中国市场上如何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如何建立自己的队伍、战略和品牌,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并努力成为领先者。而平安诞生在蛇口,是金融服务领域的服务型企业,它所探索的是如何在中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往相对垄断的市场格局,全面提升自己的实力,进而向着国际性的综合金融控股集团方向迈进。
虽然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但是,作为同样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兴企业,同样是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企业,联想和平安的发展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平安是20年前在蛇口的一家小小办公室里开业的,当时社会上对于“保险”还没有什么认识,包括马明哲在内只有13个员工,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推销。读到这里,我就不禁想到,1984年11月,已经40岁的我在中科院计算所那问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和10名科研人员创立公司的情景。
读完此书,结合联想的实践,我最深的感受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让一个新生的企业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必须把企业家个人的创新才能与良好的公司体制、机制和管理文化结合起来,同时与政策、社会等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良性的互动。
在平安筹办、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马明哲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显示出了企业家的精神和才能。据说“企业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是在法语里,指“指挥军事远征的人”。后来,有人把企业家,定义为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冒险者;也有人把企业家看做“创新的灵魂”,认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还有人指出,企业家是专为稀缺资源的协调做出判断的人。无论是哪种理论,或是中外企业发展的实践,都说明,企业家的投入、敢负责、创新和管理能力等,是推动企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一点,我想没有谁会否认。
但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实现企业的长治久安呢?我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市场则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创业型的企业家不能自觉地在企业里建立一个好的体制、机制、团队、管理制度和文化,不能持续地凝聚和调动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万众一心,那么企业发展将会缺乏可持续的驱动力。
我感到,没有什么特殊背景的平安之所以能够走过20年的历程,成为一家优秀的金融服务企业,除了改革开放的天时地利,最要紧的是它比较早就开始解决体制、机制、管理文化的问题。平安从1994年就引进高盛、摩根士丹利作为股东,后来又引进汇丰,加上员工持股,公开上市,建立起了被投资者接受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公司制定了长、中、短的目标和计划,并且建立起以市场业绩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计划环环相扣,目标层层分解,奖罚都有依据。此外,公司管理团队的国际化,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以及强大的服务后台的建设,还有,十分注意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沟通,以获得探索和尝试的“试验权”,这都是平安成功的原因。
2004年,联想创办20周年的时候,出版了《联想风云》一书。那个时候,联想刚刚并购了IBM公司的PC业务,看好者不少,看淡者也很多,“风云”二字很传神地表现出那时联想面临的环境。但是,依靠长期形成的管理基础,依靠以杨元庆为首的全体员工坚韧不拔的努力,现在已经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我觉得,与其说这是联想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的成功。
现在,平安也在尝试国际化,尝试综合金融之路,而只要是创新和尝试,总是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甚至是阻力。不过,我相信,有中国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大环境,有逐步焕发出来的内需市场的活力,有20年的经验积累和扎实的管理基础,平安的前途是光明的。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倒,靠自己永远不倒”。我也期待着在未来,无论联想还是平安,都能一次次迎来自己新的10年、20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