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产家庭的教育压力之大,已经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出来的。
送孩子接受教育
最怕的却是没面子
这两天,杭州的一个妈妈因为孩子的暑假安排犯愁。
她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去英国待两周。
“我们家经济条件一般,一次游学起码3万,抵得上我三个月工资了。”
尽管没出过国,以前每年假期她都会带着儿子在国内旅游,今年却不得不改了主意。
“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全班只有儿子一个没出过国。”
她说,因为这个,小同学们分享出国经历时,儿子都插不上话。
一边是并不十分充裕的资金支持,一边是渴望给予孩子的“贵族教育”,孙女士的焦虑反映出许多工薪家庭的育儿现状。
家长心疼孩子在同学中显得“低人一等”,即便并没十分认可游学的意义,却也在无形中被教育上的经济投入较量裹挟着。
往各种教育项目上砸钱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苦苦硬撑。
中青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数的受访家长担心小孩子出国后的自理能力,接近60%的家长认为孩子要到中学阶段才适合独立出国游学。
家长们为什么总是不得不出此下策?
前段时间网上一位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让人纳闷又无奈,老师要求小朋友把家里的车标画一下,带到学校来。
"爸爸,咱们家没有车,你每次都是骑电动车送我的,我不知道画什么?"
孩子单纯的疑问,让父亲不知道如何回答。
一个妈妈说,为了好画,她没让孩子照着自己家的车标,所以就画了一个玩具车的宾利车标。
没成想,交上作业后,这位妈妈被老师邀请一起吃饭,要着重培养孩子,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
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但终究都会听到那句,“是家长们把问题想复杂了”。
“现在的孩子一支笔用不到一个月都就要换,原因就是怕在班里没面子。”
家庭条件的较量卷入到教育的议题中,苦的是家长,累的是孩子。
当家长直呼孩子“养不起”时,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角度,想想对孩子该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
2
逼疯家长的不是攀比
是不明所以的“高级”
以国外游学为例,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状况。
但问题是,对于儿童,别说是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连安全都是未知数。
而提供这类“国外理念、高级知识”培训、游学机构们也乐意宣扬这种贵族教育的秩序,乐意让花着真金白银的父母们觉得钱到位了,就是能换来值得的回报。
宁可“烧钱”也要按照所谓成功人士、社会精英的标准打造孩子,烧着了的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焦虑。
于是才有那样的哀叹,“月薪三万撑不起暑假”。
重庆一妈妈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宝宝报了培训班,每节课45分钟,课堂上老师几乎全英语教学。这样一个课程下来,学费高达1.6万元。
“报名之前,说是国外的理念,可以取得好效果。
看到很多人都报名,我也给孩子报了名,但是发现由于孩子听不懂,基本上各玩各的。并不能学到多少东西,真后悔当初报这个班了。”
一项调查显示,有91.1%的中产家庭家长不满足于最基本的教育消费,其中甚至有将近一半的人,心甘情愿多花钱。
“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天的中国父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舍得给孩子教育投资的那一批人。
不仅要给孩子花高额费用报兴趣班、辅导班,送孩子出国游学;还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为孩子教育做准备。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支持不遗余力,也使得孩子对于接受父母的投资理所当然,甚至更加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教育需求。
被利用的焦虑,“逼疯”了家长,让他们有苦难言。
“我们是工薪家庭,一下要拿出几十万元去让他出国,肯定有困难。再说,他现在都不好好上学了,出国就能学好吗?”
咸阳一中的学生小明执意要舍弃现在的学业,出国留学,甚至提出让父母卖掉房子。
孩子的这一举动,让一家人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更让人担忧的是,高三开学以来,小明听课不认真,不守纪律,上课经常睡觉,心完全没在学习上,成绩下降明显,甚至落到全班倒数几位。
对于高额的出国留学费用,小明似乎也有自己的考虑:
“其实开始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钱,我可以申请奖学金,还能自己打工……再说,那些钱和房,本来也是为我将来结婚准备的,我不过提前把它用了而已。”
所谓追求,都变成了逃避人生的无理要求。
焦虑会传染,深处教育困局中的学生和家长都难免引火上身。
这一“陷阱”,让家长在潮流中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从而和孩子一起饥不择食。
“贵族教育”,不是暴发户式的教育,更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强行合群。
提示:再穷不能穷教育,往往是培训机构的口号,真正的对孩子好,往往是品格上的教育,也是花钱买不来的。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