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安全指数”)2018年度第二批车型测试评价结果发布。11款车型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和车辆辅助安全等四项指标公开亮相。
据了解,安全指数是根据市场销量、保有量、关注程度、出险频率、品牌覆盖等维度选取车型,结合保险行业技术需求,围绕车险责任事故中“车损”和“人伤”等各类场景,开展相关的测试评价工作。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红表示,安全指数作为维系两个行业融合共赢高质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整合汽车、保险两个行业资源,尽可能地消除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为买车用车提供参考;推动车辆生产厂商优化设计,生产安全性能更优车型,更快走向全球;为保险公司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测评暴露汽车安全隐患
本次接受测评的11款车型中有3款轿车、6款SUV及2款MPV,包括:奇瑞艾瑞泽5、北京现代领动、广汽传祺GS7、东风悦达起亚智跑、上汽大众斯柯达柯迪亚克、一汽丰田奕泽IZOA、众泰汽车T600、江淮瑞风S3、上汽通用别克GL8、比亚迪宋MAX、东风日产西玛。其中西玛为自愿申请车型。
测评结果显示,在耐撞性及维修经济性指数方面,共有1款车型获得“优秀”,1款车型获得“良好”,2款车型获得“一般”,7款车型获得“较差”评价。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方面,1款车型获得“优秀”,3款车型获得“良好”,其余车型均为“一般”或“较差”评价。在车外行人安全指数方面,有10款车型获得了“良好”及以上评价。在车辆辅助安全方面,11款车型中仅有5款搭载FCW和AEB,均获得“优秀”和“良好”评价。
在此次测评过程中,还发现了多项在车辆设计和安全配置方面待改善的问题。比如,安全气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次参评的大多数车型在不同类型的气囊配置率方面,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低速碰撞试验中,气囊不应起爆而发生起爆的问题在一定数量的车型上存在,这将导致此部分车型维修费用明显高于其他车型。在小偏置碰撞试验中,部分装备了侧气帘的测评车辆存在侧气帘应起爆而未起爆或起爆后对乘员覆盖不足的问题。
自主品牌汽车与合资品牌汽车也表现出了差异。在车外行人安全方面,合资品牌车型的得分优秀率为50%,自主品牌车型的得分优秀率只有20%。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推出就是希望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对汽车安全性能和维修经济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醒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中充分关注消费者需求。当然,也为保险行业的车险业务科学经营提供数据参考。”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贾海茂说。
让车险精准定价有据可依
从2015年的构思酝酿,到2017年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中心成立,再到两批23款车型测评结果发布,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正式走上了常态化进程。
中汽研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铭说,与一些从销售角度设计的汽车安全评价体系不同,作为保险业的研究项目,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引入了“用车”因素,关注到汽车使用从前市场到后市场的全周期。
这也是为安全指数在车险中运用所做的准备。指数设计之初,即根据车险险种类型设立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等4个分指数,并用这4个分指数来对应不同的险种,为各分指数测评结果在保险中的运用预设了运用方向。
随着商业车险费改的推进,车险费率应该根据车型风险来进行差异化定价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共识。然而,精准定价能力始终是困扰行业的短板。指数推广和普及,以及由此建立的车型分级模型,将为此提供可靠的社会基础和参考数据。
而从汽车生态建设来看,安全指数对于上下游产业链融合也是难得的助力。保险业是事实上最大的汽车集体消费者。保险业参与汽车技术的研究能够把消费者的需求和价值观直接传递到汽车产业的前端,缩短汽车消费者反馈通道,让汽车设计开发与市场需求同步,更快更好地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保险研究的核心是对风险的预测,车险业务也是财产险市场的主体。获取第一手测评数据,实现汽车风险的提前准确预知,是保险业的迫切需求。保险业参与汽车技术研究不但可以加强自身风险预测和控制能力,深耕和开拓车险服务范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优的车险服务,也是保险业提升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
借鉴国际经验 关注前沿科技
由权威机构对汽车安全进行测评已经是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国际保险行业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RCAR,是一家具有保险背景的多国汽车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会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发布测评研究结果,目的都是从汽车使用角度来对汽车安全和相关性能进行科学评测,为消费者和汽车生产企业提供良性的互动渠道,引导汽车设计和消费的发展。
作为安全指数“娘家”之一的中保研是RCAR在华唯一的正式会员单位,因此,安全指数的构建借鉴和吸取了RCAR的多项测评方案。“通过参与RCAR组织,中保研拥有了一个非常高的国际合作平台。通过与其他RCAR成员的互动,在安全指数的构建中,我们学习了别人的成功经验,少走了很多技术弯路。”贾海茂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安全指数未来的发展有了信心。”
RCAR秘书长Robert McDonald介绍,在RCAR成立之初,汽车厂商对相关评测体系也存在质疑,并为此与保险公司经过了长期的博弈。随着这些指标的作用和影响被逐渐认可,目前在RCAR的一些会员国中,汽车在上市前就会确定保险评级,消费者可以根据公开的保险费率挑选车型。
目前RCAR的研究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维修技术,汽车网络安全、主动安全技术、自动驾驶等也是其重要的研究组成部分。
据悉,作为会员单位的中保研也已经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专项工作组,针对新能源汽车承保理赔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技术上对行业形成了一定的支撑。后续将紧密跟踪主动安全技术和自动驾驶的发展,帮助行业在承保理赔方面提供这些领域的技术服务和可参考测试数据。
万鑫铭透露,对于新能源车型安全指数的测评已在计划之中。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