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与保险行业本质有着天然关联,积极参与扶贫与保险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高度契合。实践证明,保险在助力解决贫困方面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替代的优势。用保险守住来之不易的扶贫成果,开创防止返贫的崭新局面,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在4月11日第210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新闻发言人马欣这样总结了保险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
用保险守住脱贫的希望
那么,保险业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扶贫、防止返贫的呢?马欣分享了发生在中国太保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三个真实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青海果洛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高寒缺氧,年均气温零下4度,被称为“生命禁区”。在当地,牦牛和藏系羊是牧民家庭的“命根子”,然而,冬春频发的雪灾却是他们最大的天敌,往往一场暴雪,就让牧民白辛苦一年。为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安信农保在2016年组建专业团队,两年间克服重重困难八上果洛,通过走访调研和分析当地60年的灾害损失数据,经过20余次论证,推出业内首款藏系羊牦牛降雪量气象指数保险,将农业保险首次送到了人烟稀少的“生命禁区”。
在该保险的首个试点年度,果洛州雪量远超往年,项目简单赔付率达200%,承保的4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获赔逾3000元。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河北邯郸市魏县。当地大寨村村民王章喜夫妇于2014年脱贫,但年收入仅6000余元,属于非高标准脱贫户。2018年年初,王章喜的爱人因病住院,需自付医药费1.3万元,老两口面临着返贫困境。幸运的是,中国太保财险开发了一款防范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产品——“防贫保”,用防贫的机制来帮助当地政府解决脱贫问题,经过太保理赔人员的核查,王章喜一家获赔6000余元,成功渡过难关。
"防贫保"在魏县试点至今,累计赔付855人,赔付金额904.78万元,2018年以来未出现一例新增脱贫后返贫,该县于当年9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云南普洱江城县。2015年,当地李仙村200多户农户为了增收脱贫,开始种植柠檬,但由于缺乏营销手段,他们前两年辛苦种出的500余亩柠檬完全没有销路,全都烂在了树上。2017年11月,太保集团推出“彩虹”精准扶贫公益平台,销售来自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生产的农副产品。为帮助柠檬打开市场,“彩虹”平台团队与江城县的供销企业合作,将柠檬与当地红茶结合起来,诞生了名为“小红柠”的扶贫茶。“小红柠”上线到“彩虹”平台后,以其清新的口感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迅速打开了销路。李仙村的农户在苦熬三年之后,终于尝到了种植柠檬的甜头,稳定的收入使他们战胜贫困的信心更足,干劲也更足了。
“彩虹”平台推出一年半以来,共上线来自全国17个省的104款农副产品,太保员工通过购买方式踊跃奉献爱心,已实现687万元帮扶金,精准触达36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1544人。
用保险守住脱贫的成果
从上述故事不难看出,针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多样化保障需求,中国太保旗下的农险、财险、寿险子公司积极发挥主业优势。截至今年3月底,太保寿险已在全国13个省承办大病保险等医保合作类健康扶贫项目41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多万人,累计向67万人次赔付5.9亿元,并在广西钦州、湖北咸宁、安徽肥西逐步形成大病保险扶贫、补充医疗保险扶贫及经办民政救助和兜底扶贫3种示范模式,现已开始全面推广。太保产险推出保收入、保价格及专属扶贫农险产品137款,确保贫困人口病有所医、耕有所获。
扶贫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防止返贫工作也提上了中国太保的扶贫日程。
马欣表示,下一阶段,中国太保将“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推动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同时,将员工爱心奉献与贫困户稳定增收相结合,探索形成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另外,针对2020年之后更为长远的“脱贫不返贫”目标,将“精准防贫”提升到与“精准脱贫”同等重要的高度。
目前,我国脱贫工作面临着一边不遗余力地脱贫、一边存在返贫情况的“沙漏式”扶贫难题。
“‘防贫保’不是我们保险公司自己拍脑袋设计出来的,而是根据地方政府的需求来设计的。”太保财险党委副书记张毓华表示,“防贫保”试点之初,邯郸市委市政府就提出贫困地区摘帽以后怎么办、脆弱脱贫户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太保财险设计了“防贫保”。截至今年3月底,“防贫保”已在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共5个省51个区县落地,承保人数约500万人。
马欣表示,中国太保将以“魏县经验”为蓝本,积极争取各地政府的支持,在组织策划、项目落地、流程优化、效果评估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配合人力、物力做好保险服务,推动“防贫保”项目在全国各地的落地扩面,形成示范效应,为精准扶贫提供新路径,用长效防贫机制守住并扩大扶贫战果。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