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风云激荡,秩序重铸,这样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披露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实现新业务价值759.45亿元,同比增长5.1%,月均代理人数量为120万人,同比降低9.1%。中国太保则更加暗淡,寿险业务一年新业务价值245.97 亿元,同比减少9.3%;新业务价值率43.3%,同比下降0.4 个百分点,呈现双下降的局面,而月均保险营销员为79万,同比下降6.7%。
而中国平安在2019年年报发布会中则宣布启动保险业务的深化改革,一时之间,市场充满了对保险的疑虑,保险行业怎么了?保险公司还有明天吗?针对市场的疑问,我从利率下行对保险公司的挑战和应对、保险公司产品和销售渠道的演变、相互保的竞争力这三个方面做出解答,本文是第二篇,主题是从历史的深度看保险行业产品和销售渠道的演变。欢迎大家找我交流。
先说结论:保险公司的产品和销售渠道并不是企业自己决定,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最优选择,核心因素有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口的变化趋势、人口的结构、监管的要求和医疗健康大行业的政策。
下面我们进行讲解
01、我国保险行业具有光明的前景
受益于保险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在不断增长。截止2017 年年底,中国的保险密度为2638.34 元/人,同比增长17.69%,保险深度为4.42%,同比增长0.27 个百分点;其中人身险密度1877.99 元/人,同比增长19.64%,人身险深度3.15%,同比增长0.24 个百分点。对比美、日,中国保险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瑞再数据,截止2017 年底,美国的保险密度为4216 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10%,日本的保险密度为3312 美元/人,保险深度为8.59%,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650 美元/人,保险深度为6.13%,而中国的保险密度为384 美元/人,保险深度为4.57%。就保险密度而言,中国与美国、日本相差了不止十倍,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在保险深度上,中国也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保险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精神文化以及保障类需求逐步提升。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支出占比逐年降低,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比逐年提升。
截止2018年年底,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这四项消费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占比之和为64.42%,相比于2013年的67.8%减少了3.38个百分点,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占比之和逐年上升,这三项支出的占比从2013年的29.8%提升至2018年的33.17%,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从6.9%提升到8.49%。
居民保障意识持续增强刺激了保险消费需求。依据中国太保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保险消费者白皮书(2018版)》,2010-2017年,我国保险业人均保费和保单增速分别为18%和47%,持有多张保单的消费者比重逾六成。其中,80后客户数量占比较高,预计与该群体收入增长和家庭负担较重有关。整体来看,居民的保障意识不断增强,或为寿险业保障型产品的发展提供动力。
02、国外典型地区保险公司的经营现状
中国在2016年卫生医疗费用支出在GDP的占比仅高于印度,显著低于其他国家,在总的费用支出结构中,中国人自费的比例高达35%,几乎是其他国家的三倍,国内看病贵的问题非常普遍,因病返贫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