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全球保险市场的韧性超过预期,今年上半年的保费下降幅度远低于我们最初担忧的程度。2020年的保费总量将下降,但我们目前预测会比疫情前的水平下降4.3个百分点,而非6月预测的5.8个百分点。个人险业务的超预期增长(尤其是发达市场)说明,保险公司和经纪人反应迅速,充分利用数字渠道开展业务。社交距离措施对销售造成的不利冲击小于预期,因为通过网上购物满足日常需要的消费者大幅增加。
我们还预计保费会快速反弹,到明年年底,保费金额将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高5个百分点。我们持较乐观的观点,原因在于发达市场的需求比预期更稳定。我们对新兴市场的评估基本未变。因此,我们向上修正了对全球非寿险市场的增长预测。我们先前预测今年将出现停滞。目前我们估计,受超预期费率上涨的支持,2020年全球非寿险实际保费将增长1.3%。我们还将全球寿险保费降幅的预测减少2个百分点,因为上半年美国需求的降幅不如我们先前假设的那样严重。
图1 实际保费总额增长率预测
我们预测,受各地区商业险费率普遍强劲上涨的支持,全球非寿险实际保费增长率将回升至3.6%。对非寿险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人险业务竞争加剧和新冠疫情对风险敞口增长的某些负面影响(比如,事故率下降或医疗服务使用减少导致高盈利险种的保费折让或费率降低),这些负面因素可能要到2021年才会显现作用。寿险方面,我们预期经历2020年大幅萎缩后,未来两年内将回升至趋势增长率。我们的预测基于预期经济复苏,以及疫情经历使得人们对风险保障重要性的意识增强(尤其是健康保障)。不过,我们要提醒:我们对经济持久复苏预期的前提是假设社交距离措施及其他出行限制将放宽,但这一点并不确定。
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加速的范式转变也会对保险分销渠道产生影响。在数字化时代,车险和住宅保险等个人险产品的商品化速度可能更快,保险代理人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经纪人仍将在商业险交易中发挥广泛作用;风险分析和风险转移产品的复杂度上升,将进一步增强经纪人在保险价值链中的地位。经纪人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数字化战略,并在实现商业风险数字化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市场。
另一个范式转变是制造商着力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今年发生的事件,无论是贸易摩擦还是疫情,都暴露出全球供应链的弱点。数字科技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供应链,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识别、评估、监控和缓减风险。新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生态系统和传感技术正大幅提升企业和保险公司可获得数据的精细度。同样,快速进步的分析能力能够更有效地整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从而有助于更深入洞悉错综复杂的供应链。利用这些洞见,企业和保险公司可以制定解决方案,未雨绸缪地缓减和投保上述风险。
非寿险
个人险种的竞争压力抵消了商业险的费率上涨
我们预测,尽管新冠危机给经济带来冲击,2020年的全球非寿险保费将增长约1%,好过我们6月份预测的零增长,主要原因是商业险的费率涨幅超预期。我们预计,2021年和2022年保费增长率将回升至3.6%,利好因素包括:经济实力增强(但产出不会重返疫情前的水平);商业险市场坚挺,达到2002-2003年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多数新兴地区复苏。某些因素将阻碍进一步的强劲增长。例如,商业险仅占全球非寿险保费总额的四分之一,而经济未完全复苏可能对企业险需求造成某些制约。同时,个人险业务将面临更多竞争,尤其是因封锁期间索赔频率降低而受益的险种,譬如车险或个人医疗责任险。
今年截至目前,发达地区非寿险保费增长率为1%,韧性出乎意料。这同样归功于商业险业务的费率上涨。欧非中东是唯一保费减少的地区。我们预计,2021年和2022年发达市场的保费增长率接近3%,亚洲发达市场和美国的增速超过欧非中东。商业财产险和责任险的增速将快得多。我们预测,8个最大市场中上述险种的增速将超过6%。上述预测的主要下行风险包括:经济复苏耗时持久并存在相关不确定因素(视新冠疫情的情景演变);商业险的费率上涨周期比预期更快消退。
中国依然是世界增长最快的非寿险市场。我们预测,今年的非寿险保费将增长8%,动力来自健康险业务的两位数增长。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较为疲软。我们预计,2021年和2022年各新兴地区将普遍复苏,风险意识增强将刺激对个人险的需求。我们预计中国的保费年增长率为10%。车险费率市场化将导致费率降低,从而拖累业绩,但政府政策将利好其他险种的增长。在其他地区,漫长的经济复苏可能迟缓保费增长,尤其是非洲和中东等疫情之前便已陷入疲软的市场。
就对全球非寿险保费池的贡献而言,北美洲的贡献幅度最大,到2022年底将每年新增930亿美元保费。中国将贡献450亿美元保费,超过西欧的380亿美元。其他新兴市场将贡献约140亿美元。总体而言,发达市场仍占绝对保费金额的主体,贡献70%的新增保费额。
图2 全球非寿险保费实际增长率,实际和预测
定价将持续上涨
今年,非寿险商业险的定价再度上涨;我们预计涨势将在2021年再持续良久。2020年第三季度出现了自2001/2002年9/11恐怖袭击之后,最大费率涨幅,价格同比上涨20%。上涨已扩大至各个险种和地区。几乎所有地区财产险(第三季度涨幅为21%)和金融和职业责任险(涨幅为40%)的价格都强劲上涨。财产险的费率主要受巨灾相关保险驱动,而金融和职业责任险费率则受董事与高管险索赔增加驱动。2018年之前,意外险业务一直萎靡不振,但在今年开始表现出更为强劲、但依然个位数(6%)的价格涨幅。原因在于美国和欧洲的价格上涨,而亚洲和拉丁美洲依然低迷。我们预计,商业险强劲的费率上涨将在2021年持续。我们对明年费率继续上涨的积极观点基于以下因素:风险意识增强导致需求前景良好;当前索赔发展动向(包括新冠疫情相关的索赔);非寿险业依然庞大的盈利缺口。我们预期,在美国目前社会通货膨胀上升和利率下降的背景下,意外险的价格将上涨。
2020年第二季度,美国商业保险的定价持续上涨。保险代理和经纪人理事会的数据显示,商业险总体费率同比上涨10.8%。30 所有险种的费率均上涨,这是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这种现象。多年来的严重自然灾害损失促使商业财产险(+13.3%)和业务中断险(9.7%)的费率连续第三年上涨。尽管新冠疫情引发的封锁导致索赔频率暂时降低,商业车险的费率仍上涨9.6%。责任险种的涨幅愈发强劲,一般责任险费率上涨6.8%,而“核裁定”(巨额非经济损害赔偿金给单个原告带来数千万美元的赔付)增多促使伞式保险费率上涨20%。更高额的证券类诉讼和网络安全相关索赔也促使董事高管险费率大幅上涨(16.8%)。工伤险的费率自2014年以来首次上涨(+0.7%)。
盈利能力
我们估计,2020年非寿险业的总体盈利能力(按净资产回报率测算)为5%,比2019年已然低迷的7% 更差,主因是投资回报率下降。总的来讲,我们预期承保业绩将保持稳定甚至有所改善。(相对较小的)信用和担保险的索赔可能大幅增加,而医疗工作者的工伤险索赔金额可能上升;在美国和其他盎格鲁-萨克逊国家,董事高管险和医疗事故险的索赔可能会增加。因此,今年的个人险承保业绩有望改善,但商业险业绩可能恶化。全年的索赔总额尚不确定。瑞士再保险估计,整个市场的财产与意外险损失将介于500亿至800亿美元。
盈利前景依然艰难。新冠疫情相关的损失可能增加(特别是意外险损失),而在再次施行更多政府限制甚至全面封锁的市场中,疫情相关损失也会增加。在个人险业务中,竞争加剧可能给因封锁期间索赔频率降低而享受高盈利的险种造成费率压力。反过来,我们预期当前坚挺的商业险市场将在2021年延续良久。但是,在近年来利率降低、索赔增加的背景下,一些意外险险种的价格只显现出小幅上涨。这些险种需要进一步提高费率。简而言之,全行业盈利能否改善有赖于提高承保业绩。投资收益率还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低迷;由于无力偿债的企业数量将会增加,投资资产的信贷损失可能侵蚀利润。要实现充足的资本回报率,必须改善承保业绩。
图3 2006-2021年8个大型非寿险市场的总体表现
根据A.M. Best的初步结果,即使居家法令和政府下达的企业关闭命令导致投保敞口减少,造成大量的车险保费折让,但2020年上半年美国财产与意外险的名义直接保费收入仍增长了2%。承保业绩稳定维持在97.6%。相关承保业绩提高了2.5个百分点,新冠疫情导致的商业险种索赔增加,基本抵消了个人车险索赔减少及商业险定价上涨的效应。
平均而言,2020年上半年欧洲非寿险业的承保业绩保持稳定。综合成本率比2019年全年稍有改善。索赔的大幅减少(特别是车险)抵消了业务中断险的损失增加。在意大利,索赔减少了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占主体的车险索赔减少。法国、德国和英国的业务中断险相关索赔阻碍了总体市场承保业绩改善。假设没有后续封锁措施,我们预期车险索赔将趋于正常,而定价改善将促使2021年的承保业绩好转。
上半年,亚太发达地区最大的市场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表现各异。业务中断、自然灾害和责任险索赔增加使得澳大利亚的非寿险承保业绩下降约5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的车险索赔增加,随后的封锁导致索赔频率降低。在日本,新冠肺炎的保险赔付额非常有限;按净值计算,车险和意外险的索赔大幅减少令行业受益。
在中国,承保业绩依然承压,主要原因是车险行业的市场化引发激烈的价格竞争。汽车销售增长放缓也对该行业构成压力。非车险业务(占非寿险保费的40%)的保费增长和盈利呈现积极动态。由于政府公布了面向特定险种(尤其是责任险和农业险)的扶持政策,加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一带一路”项目的进展,我们预计非车险业务将继续强劲增长。我们预计,2020和2021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7%。但是,由于车险与非车险业务仍将泾渭分明,行业总体盈利水平将在一段期间内依然承压。
寿险
2021年将恢复趋势增长率
我们预测,2020年全球寿险保费将实际减少4.5%,略好过我们6月份预测的6%降幅。这要归功于美国的超预期强劲表现。上述保费降幅仍较显著,其原因包括:今年新冠疫情引发的衰退造成失业率上升;购买力降低,进而削弱需求;封锁措施导致的分销活动放缓;仍然低迷的利率将降低寿险作为储蓄工具的吸引力。我们预测,今年发达市场的保费将减少约5.7%,而新兴市场的保费增长将陷入停滞(-0.2%),但中国的积极增势会带来支撑。由于经济复苏及疫情后风险意识增强,我们预期2021年将出现增长回升,但难以挽回今年全年的损失。
我们预期2020年北美洲的实际保费减少幅度(-2.6%)将远低于我们6月份预测的7.7%降幅。我们修正预测的主要理由是美国上半年的表现比预期更好。封锁措施对分销的冲击比最初预期的要小,风险意识增强也推升了对保障产品的需求。由于资金流向稳定的价值资产,第一季度团体年金业务出现前所未有的 37% 保费同比增幅。我们预计,由于美国的大量新冠病例将继续抑制经济活动和就业,2021年的复苏将较为缓慢。早期指标表明,今年欧非中东发达市场和大洋洲的实际保费将大幅萎缩。
由于严重的衰退,并且储蓄业务在行业保费收入来源中独占鳌头,我们预计2020年欧非中东发达地区的寿险保费将减少将近10%,并在2021年重返 3.6% 的趋势增长率。超低利率将继续拖累储蓄型产品的需求。我们预计大洋洲的实际保费减少19%,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的投资连结业务大幅萎缩。
随着经济活动回温,新兴市场将迎来复苏。在中国,风险意识增强及快速采纳数字分销渠道将驱动保费增长,整个新兴市场也是如此。我们预测,2021年新兴市场寿险保费将增长6.9%,其中中国的增长率为8.5%(其他新兴经济体为4.7%)。
就新冠疫情而言,依然不确定今年最终的索赔负担有多大。反过来,疫情的另一个影响可能是意外事故相关的索赔减少,因为今年的封锁措施及更多人居家工作减少了总体人员流动。
低利率的影响尚未传递到投资业绩。主要全球寿险公司表示,相比去年同期,2020年上半年的投资收益保持稳定。最大的影响来自股市波动导致的投资公允价值变化。低利率的影响只会缓慢传递到固定收益投资。持久的低利率可能造成资产与负债错配,从而威胁到寿险公司的偿债能力,尤其是年金和保证保险合同占业务比例较高的公司。
图4 全球非寿险保费实际增长率,实际和预测(数字为2020年数值)
投资业绩减少导致净资产回报率下降
虽然新冠疫情相关索赔对存续业务中身故险部分的影响依然不确定,但我们认为,央行的危机应对措施将影响寿险公司的投资业绩。上半年债市和股市波动造成的已实现投资损失已经影响到主要寿险公司的盈利率。上半年的金融市场波动将削弱全球投资业绩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尤其是投资于商业地产和股票的公司。
主要受投资业绩下降影响,2020年上半年寿险业的净资产回报率减少3个百分点,降至7.3%。已实现投资损失使得总体投资业绩恶化。我们以21家北美、27家欧洲和27家亚太寿险及综合保险公司(股份公司)为样本,对部分年度数据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20年所有地区的行业净资产回报率都将下降,其中美国的降幅尤其显著。在北美洲,2020年上半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几乎腰斩,降至5.1%。由于上半年欧洲和亚太地区寿险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下降2.2个百分点,分别降至6.3% 和9.4%,欧洲和亚洲的盈利率也会下降。不过,我们全球样本的大多数公司保持了正净资产回报率及良好的资本和流动性状况。
新冠疫情:改善身故保障的催化剂?
风险保障(特别是身故保障)是寿险的核心价值主张。以前,市场一直更多关注储蓄型业务,只有相对较小比例的行业保费来自风险保障解决方案。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多年的超低利率对储蓄产品的销售产生了不利影响;寿险公司继而关注生物计量风险等产品。这反映在储蓄产品占寿险保费总额的比例持续下降,从2008年的86% 降至2019年的81%。
超额死亡率数据(记录相比以前年度平均值的总死亡人数增幅)反映出新冠疫情对死亡率的重大影响。这项分析基于2020年的最新可获得数据。由于未充分公布或公布延迟等因素,新冠疫情相关死亡的实际人数预计高于公布的数字。
在新冠疫情相关死亡人数超过全部超额死亡人数的国家中,封锁及其他控制措施的正面效应(如机动车死亡人数减少)可能导致总体超额死亡率降低。虽然疫情相关的死亡者以老年人居多,但工作年龄人口也受到了影响。例如,截至目前,美国是全球有记录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 21% 的死者年龄在25岁至64岁之间。
“瑞再研究院身故韧性指数”(身故I-RI)研究显示,新冠疫情爆发前,全球56%的身故风险未获保障。因此,去年的身故保障缺口达到创纪录的4270亿美元(参见图5)。疫情很可能进一步削弱家庭应对身故风险的韧性;我们预计,2020年全球身故保障缺口将扩大。超额死亡率及收入赚取者过早死亡导致的收入水平下降,会让家庭更多面临财务困难的风险。
图5 各地区的身故保障缺口(单位:10亿美元)
如果谈到“积极方面”,我们预计,从较长期来看,新冠疫情的影响可能增强人们对风险保障产品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对身故和医疗保障的需求。调查表明,消费者购买相关保险保障的意愿增强。当今后不可避免再次发生冲击事件时,这将有助于改善家庭的财务脆弱性。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