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人看到标题懵了,档案和养老金有什么关系呢,算养老金不是和我们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等有关吗?别急,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老王出生于1954年,70年代末开始工作,到90年代末离职,2015年,59岁的老王去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咨询养老金的事情,由于老王之前的档案在原单位丢失了,社保部门工作人员查不到老王的档案信息,无法认定老王的工龄,也就没办法享受养老保险。
这到底是为什么?明明工作了十几年,因为没有档案就不能确认工龄吗?档案对养老金办理有什么影响,所有人的影响都一样吗?我们一项一项来说。
档案丢失对哪些人的养老金有影响?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对于在养老制度建议前就已经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档案丢失会影响到手的养老金,甚至像案例中的老王这样,无法享受养老待遇。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时间并不久,1991年才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求各省市全面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我们都知道,现在入职的职工,单位都会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其中就包含养老保险,缴费记录在网上都可以查询,也就不存在无法查询工龄的问题。而在养老制度建立前就已经参加工作的人,那一段时间的养老金要怎么算呢?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概念——视同缴费年限。
什么是“视同缴费年限”?
就是指在某些情况下,虽然有几年没有缴纳社保,但国家可以认定你为等同于缴费。一般来讲,除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以外,还有上山下乡知青的上山下乡时间、需要安置工作的复退军人在《军人保险法》实施以前的军龄也可以视同缴费。
在做了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后,就可以和实际缴费年限合并,增加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养老水平。而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就与档案有关,如果档案丢失了,没办法认定视同缴费年限,轻则会降低到手的养老金水平,严重的就可能无法满足缴费15年的标准,甚至像案例中的老王这样无法享受养老待遇。
如何避免档案丢失?
无论是否影响养老金水平,个人档案都应该妥善保管,避免发生丢失的情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档案在自己手里的情况:档案在自己手里是不符合规定的,而且容易丢失,应当及时将档案放到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或是人才市场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离职后档案应该怎么办:离职后档案应该跟着人走,及时转移到新单位进行保管,若新单位没有档案管理权限,也可以放到当地人才交流中心或是人才市场档案管理部门。
此外,如果因为档案在单位丢失导致自己无法退休,可以根据社保部门的要求进行补办,实在不行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权,向用人单位索要赔偿,降低自己的损失。
写在最后:
档案对于个人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来说,可能不会影响到养老金,但在公务员考试、职业职称晋升等方面也有一定影响,一定要妥善保管。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