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一直是市民热议的话题,在对幸福的感受中,很多人都很看重社会保障。至2015年,来沪人员将达到1150万;2020年,数量与户籍人员基本持平。上海适度提升居住证含金量,提供梯度社会保障。
有专家分析认为,社会保障之所以受到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对公平、普惠的诉求。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保障能力随之提升,今天的社会保障已不再满足于“雪中送炭”,而是走向了全面解除人们后顾之忧并确保相应生活质量,进而成为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日益重要的机制,其公平价值取向已经不可逆转。
2012年,上海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2.4亿元。主要用于贯彻《社会保险法》,落实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支出81.5亿元;贯彻落实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对符合独生子女政策的退休人员发放一次性计划生育奖励费等,支出12亿元;落实孤儿养护等社会救助、机构养老等社会福利经费,支出8.8亿元;保障公益性、开放性实训基地运行,扶持就业困难人群创业,落实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社会保险费和生活费补贴等,支出2.5亿元。
至2015年,本市来沪人员将达到1150万;2020年,数量与户籍人员基本持平。来沪人员总量预计仍将“温和”上扬。今天召开的市政协“来沪人员聚居区域的社会综合管理”委员年末视察活动中,市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透露了上述消息。今后,申城将适度提升居住证“含金量”,并据此对各类居住证人员提供相应的梯度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截至2012年6月底,本市实有人口总数2434.81万人,其中户籍人员1418.77万人,来沪人员总数为982.33万人。来沪人员总数占本市实有人口总数的40.3%,主要分布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近郊区。17个区(县)中,浦东新区来沪人员最多,占全市总量的23.3%。静安区的来沪人员最少,仅为6.09万。在松江、闵行、嘉定、青浦、奉贤等区,来沪人员超过户籍人口,呈现人口“倒挂”。
市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从来沪人员从国家规划、区域定位和上海自身发展等因素看,如不加以合理控制,可以预测来沪人员总量仍将“温和”上扬。如按照5%年增长率的趋势预测,每年新增来沪人员50万,至2015年,本市来沪人员将达到1150万;2020年,将达到1400万,与本市户籍人员基本持平。从当前来沪人员居住情况看,来沪人员以家庭户为单位,长期居留趋势十分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三分之一来沪人员已可视为长期居留在沪,另有三分之一的来沪人员亦有长期居留的意愿。
上海社会保障将最大限度发挥居住证的凭证功能,通过居住证制度,实现在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应用的全覆盖,达到离开“证”就难以在上海生存的目标。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上海按照“金字塔”的形态,明晰办理各类居住证之间的基本条件,并依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持各类居住证人员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形成合力梯度,并保持政策有效衔接。
保险理赔车险理赔综合问答问题热点理赔服务律师服务投诉热线重大疾病保险
预约理赔顾问详细沟通
为了您的权益,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今天已有269人提交预约